0871-65155326
昆明市翠湖南路 94 号民主党派团体大楼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 新闻发布会 | 美山、美水、美茶、美树!云南3州市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动态

新闻发布会 | 美山、美水、美茶、美树!云南3州市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文章作者:   ;   阅览:0

图片1.png9月28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2.png

普洱市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74.59%,环境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同时,生态系统种类多,珍稀物种独特,生态系统类型达55种,占云南全部生态系统类型的32%;共记录各类高等植物352科1688属5600余种,各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1种,有18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西黑冠长臂猿和全国一半以上的亚洲象在这里繁衍生息。
另外,茶叶、咖啡种植面积全省第一,建成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全国咖啡技术创新中心、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普洱茶研究院。有机茶认证面积、企业、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图片3.png

在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普洱市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

1.

树牢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景东县受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介绍成功经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

主动探索实践绿色发展道路



2013年经国务院同意,普洱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首家发布GEP核算成果。
积极申请并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的TEEB倡议。2015年景东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2018年普洱市9县1区完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工作,普洱市成为全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TEEB)示范基地。2020年普洱市GEP核算为7581亿元,TEEB评估为9602亿元,摸清了绿色家底。

3.

着力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

 

在全省首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云南省第一张自然资源负债表,提起云南省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案件,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和“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编制实施涉及34个重点行业的绿色产业发展地方评价规范及技术标准。

 

4.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力度



“十三五”期间,普洱市共投入2.34亿元资金,实施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哀牢山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累计投入3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森林火灾保险与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捆绑共同投保,逐年逐步提高各类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受损群众的基本利益,建成4000余亩亚洲象食物源基地。

5.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构建普洱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普洱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5万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二位。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8个,4个县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西黑冠长臂猿野外监测站。图片4.png

6.

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加大力度保护好118万多亩的野生茶树群落及大量的农作物野生型、过渡型、野生近缘种及地方特有农作物和畜禽的品种品系,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遗传种质基础。
建立思茅区国家级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点,成为全国陆稻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有陆稻500多种,种植面积占云南省的50%以上。配合实施西南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提交合格种子400多种,标本1000多份。

7.

着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



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及问题整改。
普洱市湿地保护率达68.8%,制定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意见》,建成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思茅河环境综合整治、野鸭湖环境综合整治、洗马湖湿地“退塘还湿”等工程建设。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享有“生物基因库”等美誉。西双版纳州拥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动物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有中草药1724种,经过鉴定的有500多种。
目前,西双版纳州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州级保护区2个、县级保护区3个、保护小区3个,面积622.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国土面积的22%。林地面积2467.6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6%,森林覆盖率达81.34%,森林蓄积量为1.93亿立方米;湿地面积28.91万亩;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面积100万亩。
此外,千百年来,朴素的生态观使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图片5.png

西双版纳州重点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1.

不断健全生态制度

 

制定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编制了《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19—2023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西双版纳实施方案(2014—2030年)》等多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指导性文件。

 

出台了《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意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16条重点措施》、《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工作方案和管理措施。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新建了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

 

2.

不断加强生态研究



探索开展1000亩人工茶园森林化、乔木化、优质化、生态化改造,以及400亩生物多样性橡胶园生态改造试点项目。依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生态科技研究,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迁地保护园区,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在植物园建立了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迄今已有400多万人次到馆参观学习。

图片6.png 


此外,还开拓了中国西南—中南半岛东经101度森林样带、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中国植物园联盟等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2020年,发现了密花八角枫、紫唇姜等27个植物新种。完成《西双版纳鸟类多样性》、《西双版纳白颊长臂猿野生种群调查与濒危现状评估》、《云南蓝果树保护与回归》等20个专题研究,出版了系列专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不断加强亚洲象保护

 

 

2008年,西双版纳州成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26头。救护其他野生动物2000多头(只)。2015年以来,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共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信息化监测预警系统,在亚洲象肇事多发区建设了防象设施、食物源基地等项目,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
2018年,西双版纳州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成立了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动物肇事保险经验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截至目前,投保金额累计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

 图片7.png

 

 

4.

不断发展生态产业

 

 

西双版纳州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百年以上古茶群落8.7万多亩,总株数548.6万多株,以及世界上茶树基因保存最多的基因库和世界上最早的普洱茶发酵技术。
同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药物资源,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族人民总结积累了大量的防病治病经验和药方,逐步形成了以傣医“四塔五蕴理论”、“风病论”、“解毒理论”为核心的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用价值。

当地群众利用现有的人工林资源,在橡胶林下发展森林药材、香料植物、野生蔬菜、野生菌类。目前,西双版纳州人工林下种植面积达32.35万亩,产值10.4亿元。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各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67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2亿多元。


临沧市


临沧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占临沧市国土面积的70.2%,森林覆盖率为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2290.7万亩,占临沧市国土面积的64.65%。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维管植物58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6种;脊椎野生动物86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2种。
临沧古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古茶树及栽培型古茶树分布广泛,有野生茶树面积40多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达11万亩。同时,临沧是全球最适宜多种竹类生长的区域之一,境内分布竹种达25属58种,是云南乃至全国竹种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之一。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四方井的铁力木,是我国唯一连片自然生长的铁力木林,面积共计111.9亩。
此外,生活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市沧源县片区南滚河流域的亚洲象种群属于印度——缅北种群(β种群),与普洱、版纳种群(称α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也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亚洲象β种群分布地。
临沧市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1.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工作机制



制定印发《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年)》和《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4—2030年)三年工作方案》。成立临沧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和出台生态公益林保护、天然商品林停伐保护等多种政策和规划,有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发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资料,集中开展讲座、知识竞赛。

 

3.

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2个;建成自然保护小区1个,有效保护了临沧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个,其中国家级2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

4.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

 

开展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绿孔雀及栖息地调查、野猪资源、兰科植物、古茶树资源等专项调查,编制完成《中国云南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报告》、《绿孔雀及栖息地分布情况调查报告》。

 

组织开展以亚洲象、绿孔雀等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成自然保护区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工作,特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趋稳、质量向好。组织开展了以亚洲象、绿孔雀等稀有动物和四须鲃、巨魾等特有鱼类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成自然保护地巡护检查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实施亚洲象拯救保护行动,清理完成亚洲象食物源试验基地800亩,实施了防护栏和避象亭等建设工程,编制了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

 

5.

严控外来物种入侵和野生生物疫情

 

 

制定出台《临沧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方案》、《薇甘菊防治方案》,以核桃有害生物防治、红火蚁防治、薇甘菊防治和种苗产地检疫等为重点,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

 

建成临沧市、云南南滚河、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镇康南捧河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制定印发《临沧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方案》,有效开展野生动物养殖场所检查排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工作。 

 图片8.png

与缅方签订双边合作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共同制定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机制以及火灾防范和扑救措施,并加大对边境地区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力度,提高防灭火能力。

 

6.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

 

 

全面贯彻“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制定实施《临沧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划定临沧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046.48平方公里,约占临沧市国土面积的25.6%。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共划分各类环境管控单元70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24个,面积1941.31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比例8.22%。

7.

严格落实各项配套工作制度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坚决落实环评五不批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临沧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临沧市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扎实开展在养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处置工作,共处置在养禁食野生动物73676只。

 

8.

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联合执法机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猎、走私、无证养殖、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推进自然保护地矿业权清理排查整治,涉及自然保护区的52个矿业权退出已完成市级验收。完成复垦复绿生态修复恢复矿山39个,共195.51公顷。


精彩问答

 

记者问:请介绍一下目前西双版纳实施雨林修复工程的情况。


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朱洪进:
一是修复人工林,让雨林回归到西双版纳大地。计划分批实施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改造,把普通的、标准的茶园变成森林茶园,构建新型的茶林共生复合生态系统。坚决守住西双版纳州500万亩橡胶战略资源种植保护区域。要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胶源建设,打造丛林橡胶园、打造雨林橡胶园,增强碳汇能力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是修复栖息地,让动植物回归家园。今年基本完成8000亩栖息地修改和改造,启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广“大象食堂”保护模式,为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源基地,编制亚洲象保护工程建设方案,推进亚洲象保护管控区的建设,逐步实现“人象分离”、“人象和谐”。积极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小区建设,建设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境保护示范小区,还要建成一批集热带雨林科研、教学、观光、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教育基地。
三是修复城镇面山,让森林回归视野。启动实施澜沧江、流沙河生态景观治理工程,进一步丰富景洪市的“水、景、城、业”城市品位和内涵的提升,打造世界旅游核心区,加快国内已知面积最大、最靠近城市的热带雨林修复项目——三达山国家储备林热带雨林修复项目。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开展美丽公路建设和全域提升铁路、公路沿线的景观建管的水平。

记者问: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请介绍一下景迈山古茶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经验成效?


普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白兆林:
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拥有古茶林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是生态民族文化世代传承。景迈山上的布朗人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那里的人们仰茶而生、伴茶而舞、因茶而歌。
二是形成茶林种植的生态智慧。通过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到普洱茶树的生产特性,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即在森林中间伐少量高大乔木栽种茶树,以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为茶树创造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同时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防止病虫害并提供天然养分,从而可持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茶叶。
三是构建科学的山地生态人居环境。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山顶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受到严格保护,半山腰种植茶叶和布局村寨,山脚种植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避免了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和影响。



上一篇:标题标题 上一篇:标题标题

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 94 号民主党派团体大楼
电话:0871-65155326
传真:0871-65155326

Copyright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 滇ICP备 05471287号-1 技术支持:云南商会网